列斐伏爾是一位和20世紀一同降生的現代法國思想大師,在其六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,為後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、三百餘篇論文這樣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,是西方學界公認的“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之父”,“現代法國辯證法之父”,區域社會學、特別是城市社會學理論的重要奠基人。他的主要著作有《辯證唯物主義》(1938)、《日常生活批判》和《資本主義的幸存》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列斐伏爾的重要著作《日常生活批判》第1卷於1991年被首次英譯刊出之後,其後兩卷的英譯本也於近年問世。這是繼《日常生活批判》三大卷的德語與日語譯本之後的第三種外文譯本。列伏斐爾批判資本主義形塑的空間,提出了空間三元論,並區分抽象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對立關係。所謂的抽象/社會空間,類似一種中心/邊緣的對抗關係,抽象空間由知識和權力相互交錯構築而成,是層級式的空間,適用控製社會組織的人。列斐伏爾批判西方資本主義形成的擴張係統性暴力,認為資本主義所生產的抽象空間反映資本與國家之權力,因此他描述抽象空間為一個視覺/幾何/陽物的空間,同時是現代性的征候與構成,而公共空間正為現代性之核心範疇。對列氏而言,西方對領土的殖民,與對階級、性別和異己者的支配是不斷進行的。這種公共的,以及隱含了客觀的時空概念之界定,常常由帝國主義之擴張與殖民支配而植入第三世界,伴隨著數學精確技術的空間區劃,按土地權利的認定進行殖民,這就是時鍾的權威與地籍圖專製性所建構秩序專製與現代化權威。而社會空間是相對於抽象空間,非完全由權力者控製的,是一種實踐的、零碎的、社會成員外部化與物質化的日常生活經驗。但資本主義邏輯下,空間雖有權力交錯,但大部份被資本主義所控製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